截至2015年12月31日,A股市场共有28家第一大股东为高校的上市公司,其总市值由一年前的1878亿元飙升至当前的4937亿元———在资本市场,“高校系”A股公司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优势,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。 经济导报记者盘点发现,在这28家头顶“高校系”光环的上市公司中有2家山东公司,分别是山东大学校办企业山大华特(27.90, -3.10, -10.00%)(000915)和中国石油(7.760,-0.55, -6.62%)大学(华东)校办企业石大胜华(32.240, -3.58, -9.99%)(603026)。 “山大华特2012到2014年,3年净资产收益率达20.52%,在28家高校系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,赚钱效率最高。”北京印刷学院经管学院院长助理刘寿先对导报记者分析称。 同样,另一只鲁股石大胜华也很出彩。作为28家“高校系”上市公司中最年轻的一员,石大胜华去年5月29日上市后,股价从6.51元一路飙升至年底的42.25元,可谓最受投资者追捧的“高校系”上市公司。 得天独厚 “高校系”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一个特殊的群体,它们由高校牵头建立,实际控制人为知名高校,主要职能为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,所以天生就自带资本市场所青睐的各种概念与故事。 虽说“高校系”上市公司数量不多,但其在A股市场的时间却并不短暂。资料显示,最早跨入资本市场的是复旦大学的复旦复华(12.940, -1.44, -10.01%)(600624),该股于1993年初登陆上交所。上海交通大学的新南洋(30.140, -3.35, -10.00%)(600661)紧随其后,于同年6月上市。自这两家企业开了上市先河后,同济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创办的企业也纷纷抢滩A股。 “高校系上市公司数量在最高峰时超过40家,但在2006到2010年左右,先后有10余家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退出‘高校系’行列,主要方式是转让控股权。”刘寿先表示,如今,这一数量暂时稳定为28家。 导报记者盘点发现,由于背靠知名院校的科研实力,这些高校控股公司的主营业务大多数以信息技术、电子通信为主,比如紫光股份(78.91, -8.77, -10.00%)(000938)、方正科技(5.250, -0.52, -9.01%)(600601)、同方股份(14.410, -1.60, -9.99%)(600100)等。 此外,医药生物类校企也占据了很大比重。除多次进行资本运作而被市场所熟知的北大医药(12.06, -1.34, -10.00%)(000788)外,山大华特、达安基因(32.50, -3.61, -10.00%)(002030)等也在经营着相关业务。无论是人才、技术还是临床经验,下辖多家附属医院的高校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 鲁股抢眼 上述两只“高校系”鲁股,其表现也格外惹眼。 山大华特尽管盘面不大———市值仅为63亿元(截至2015年底),但其2012至2014年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0.52%,排名第一,赚钱效率最高。 另外,2015前3季度,山大华特净资产收益率为8.05%,在28家“高校系”公司中暂列第五。实现净利润8308.42万元,经营业绩可圈可点。 从其股东来看,截至2015年三季报,山东山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位居第一大股东,持有3884.18万股,占流通股本的比例为21.55%。 石大胜华2015年5月29日上市后,至年底尽管只有7个月,其股价却已上涨549%。截至2015年年底,石大胜华市值已达86亿元。2015前3季度石大胜华净资产收益率为3.36%,2012至2014年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.80%。 导报记者查悉,青岛中石大控股有限公司为其第一大股东,持有5718.44万股,占流通股本比例为28.21%。该公司即由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组建的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。 分化突围 在A股市场,“高校系”板块格外引人注目。这些公司在上市之初,依靠高校在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方面的优势,在政策扶持、人才引进、技术专利等方面优势明显,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也出现了各个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。 然而,近年来“高校系”上市公司及其母体高校由于受制于多种因素,大量创新成果成了“沉睡的专利”,部分公司经济效益出现下滑态势。 事实上,囿于体制、管理运作等方面的不足,我国科研成果与产业、市场脱节十分严重。统计显示,28家“高校系”上市公司经营分化,净资产收益率达标(近3年平均6%)的仅为13家。 拿复旦复华来说,虽然该公司是第一家登陆A股的“高校系”公司,但如今已然成为“没落的贵族”———2012至2014年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-4.57%,2015年前3季度净资产收益率为4.85%,经营状况堪忧。 另外27家公司的业绩也良莠不齐。同方股份、方正证券(7.930, -0.88, -9.99%)(601901)等近3年累计净利润超过20亿元,而北大医药等公司自2014年起连续出现亏损且亏损幅度呈几何倍数增大。此外,业绩在亏损与略微盈利之间徘徊的公司不在少数。 “高校属于事业单位,人事关系错综复杂,企业经营不够灵活,管理层激励不到位,这也导致了企业在发展和创新方面不足。此外,高校科研成果转换成专利的内部筛选机制,中间环节过多,也造成很多好项目不能脱颖而出。”一位业界人士对导报记者表示,如今国企改革进入“深水区”,“高校系”上市公司“去高校化”市场运作迫在眉睫。校企改革首先应解决股权激励的问题,这样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 在刘寿先看来,只有“学校的归学校,企业的归企业”,“高校系”上市公司才能焕发活力,深藏校中的专利技术也才能真正“变现”。此外,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受到持续热捧,这些“知本”型上市公司或迎来进一步的分化和突围。 |